据《信息时报》报道,曾经“瘦身”为两年的研究生学制,在广州多所高校变脸,重新回归三年制。两年制研究生不好找工作,是学制调整的重要原因。高校研招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差异化、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及专业培养时间不够难保质量,是研究生学制重新调回三年制的几大主因。
从三年变为两年、再从两年回归三年,研究生学制就如“娃娃脸”,说变就变。从时间上计算,全国高校将全部或部分硕士研究生三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探索”,始于2002年,到今年,探索时间总计不到7年。其中,有的高校,比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在2007年就宣布回归三年学制,还有的高校悄悄改回。
与七年前的“瘦身”,被誉为“积极尝试”类似,如今的“增肥”,也被认为是“理性回归”。如果拿出前后两次的改革理由一对比,今日的“理性回归”,也就宣告以前的“积极尝试”很“不理性”,那么,这种“不理性”的尝试,为何会推进呢?而对于当下的两年改三年,几年之后,会不会又在改为三年制的新的“理性回归”中,被贴上不理性的标签呢?
高校负责人列举的研究生学制回归三年的三大理由,基本上都站不住脚。什么是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差异化?在国外,硕士研究生,大多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读完相应课程,不要求写论文,就获得硕士学位,英国的课程硕士生,学制只有1年;美国的不少硕士,学制也在一年半到两年期间。当初缩短学制,不是也有一条理由是与国际接轨吗?
什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从对研究生的调查看,80%的学生赞成两年制,而不希望延长到三年制,觉得两年更有利于就业,甚至有学生认为学校延长一年学制,是想多收一年学费,以及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延长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发挥一年教育的“就业蓄水池”作用。同样,在缩短研究生学制时,主事的学校领导大谈三年学制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缩短学制可早出人才。
什么是专业培养时间不够难保质量?研究生学制变为三年制就能保证质量?按照现在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带几十上百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专业课,第二年开始要么放羊,要么给导师做廉价劳动力,就是延长到五年,也保证不了质量。相较而言,硕士在校两年,还可缓解导师不足的压力。
我并不是反对让研究生学制调整为三年,而是认为,调整学制,不能由学校行政领导说了算,今天找个理由缩短就缩短,明天再找个理由延长就延长——这些理由还互相打架——当成一团烂泥来捏,而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应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的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有不同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怎样落实导师负责制;等等进行系统考虑。
如果有明确的研究生培养定位,有的应用型研究生确实可以调整为两年、甚至一年半,以攻读课程为主,不要求在求学期间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而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则应继续三年学制,对这些研究生提出学位论文研究,以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从对我国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原因的调查看,只有不到20%的学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愿望,所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十分重要。当定位明确,学制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我国高校的人才定位不清晰,时常摇摆,不仅存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与博士教育中,问题同样突出,以至于“博士是以前的硕士、硕士是以前的本科,本科是以前的大专”这样的贬值链已经形成。共同的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这类教育事务中,教授没有发言权,行政领导审时度势,随心所欲。这样的人才培养,能形成特色,保证质量吗?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要参与全球竞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保证质量,不是在三年学制和两年学制这个问题上变来变去,而是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行政淡出教育决策与学术决策,真正按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办学。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